如果無法正常顯示,請點選以下網址: e_newsletter_04.htm
 

Nichia打破 LED發光效率新紀錄 達 249 lm/W

日亞化學(Nichia)日前於Photonis West展中宣布已成功研發出業界最高光通量之小功率白光LED晶片。此次日亞發表之白光LED,在20mA電流下,其發光效....

詳見全文...

 

Toray開發出透明導電膜新製法

Toray公司開發出可以應用在汽車玻璃加熱器與薄膜太陽電池電極的透明導電膜的新製法。這是一種塗佈銀微粒子的薄膜,與主流的ITO膜比較,更容易通電,....

詳見全文...

 

比利時IMEC開發出全印製的太陽能電池

IMEC是一個獨立的研究機構位於比利時(Belgium)的魯汶(Leuven),在奈米電子與奈米技術領域居世界領導的地位,同時也在荷蘭、美國、大陸、台灣 與日本設....

詳見全文...

 

液晶面板以氧化鋅薄膜取代銦

日本高知工科大學與三菱Gas化學公司,開發出製造液晶面板時不使用稀有金屬銦,而以氧化鋅取代的技術。截至目前為止,該大學已經確立了取代75%銦的技....

詳見全文...

 

世界最薄的樹脂封裝型構裝

大日本印刷公司因應半導體構裝的日趨薄型化,開發出可以配合便攜式終端與PC等使用的引線架(Lead frame),採用該產品的半導體構裝,其厚度僅0.15mm,....

詳見全文...

 

新的有機記憶體元件

日 產化學工業公司與九州大學共同開發出可以噴墨印刷製作的有機記憶體元件,使用PS(Polystyrene)系樹脂與金的超微細粒子組合而成的材料與鋁電 極,可....

詳見全文...

 

「2009年金屬玻璃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全程免費,但需上網報名)

「2009海峽兩岸現代工程科技應用研討會」Call for Papers

CIGS薄膜太陽電池材料與製程研討會

「第25屆纖維紡織科技研討會」論文徵稿

「2009中華民國陶業研究學會年會」

「第四屆智慧生活科技研討會」論文徵稿

第六屆台灣分子束磊晶科技研討會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Packaging Technology & High Density Packaging (ICEPT-HDP)」Call for Papers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terials (ICAM2009)」Call for Pape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strength Structural Materials

第八屆創新資訊與科技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八屆創新資訊與科技國際學術研討會
The 8th Emerging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EITC 2008)

2008材料應用科技及奈米元件國際研討會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terials for Enabling Nanodevices)

 
 

學校介紹:國立台灣大學材料科技研究所

1. 學校介紹

(一)學校簡介

一九二八年成立的「台北帝國大學」,在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羅宗洛博士擔任首任校長,歷經傅斯年校長等人於草創時期蓽路藍縷的努力,台大終於從完整到精緻、從台灣到世界,貫穿舊時代到新世代,以偉大而真實的理念,實踐千千萬萬莘莘學子的美夢。

本校為我國在台灣地區唯一之綜合性國立高等教育學府,肩負高深學術研究及教學之重任,並在強調基本理論之純學術性研究與提倡學術思想之自由學風之下,自始即朝著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生物科學及物理科學四大領域之目標發展,且配合國家及社會發展需要,將賦有致用性之為專業學科系發展為專業學院,並興建現代化圖書館,使本校之結構更臻完善,新總圖書館於八十七年落成,館藏已逾三百萬冊/件。

既為國內主要之綜合大學,自應擔負起培養我國高級研究及實務人才之任務,以逐漸減少對國外大學之依賴。為達到此一目標,在學生組成方面,本校希望增加研究生之人數,減緩大學部學生人數之增加,而在研究生人數中,則以提高博士班研究生之比例為重點。此種調整不僅可配合國家發展對高級人力之需要,同時也有助於教師研究水準之提升。過去,本校以畢業生之優異成就享譽國內外,近年來開始以教師之研究成果爭取校譽,未來希望在二方面都能表現世界一流學府水準。為利研究工作之進行,結合不同專長之研究人力,凝聚研究能量,制定「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而成立奈米科技、基因體醫學、資訊電子科技整合及東南亞文明四個跨領域研究中心,並鼓勵教師研究群,成立跨院系之科技整合研究中心,如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微機電研究中心、電信研究所及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等,有系統的推動研究工作。

為因應整體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推動國家重點大學方案,積極邁向世界一流大學,本校透過「重點大學推動小組」之設立,以前瞻性考量整體規劃台灣大學未來20年之轉型架構,並積極與國際知名大學學術交流並簽訂學術合作協定,以期早日實現國際化之目標使本校能順利發展為「亞洲頂尖、世界一流」的研究綜合型大學。


(二)系所簡介及特色

人類的歷史自石器時代以來,就可說是一部材料使用史;人類的生活與文化均與材料的製造與利用息息相關,並深受影響。「材料工程與科學」包括材料的理論基礎、製造與加工成形,由實驗結果並配合理論基礎來改進成品的特性,使之更適合社會的需求,進而發展新材料以配合其他科技的需要。它是綜合基礎科學應用於工程學上,是近代科技整合下的一個典型代表。

台大材料早年由前校長陸志鴻教授與呂樸石教授奠基,紮下本系金屬材料研究的基礎。為配合政府重點科技發展政策,在陸教授及多位學者的努力下,本所融合機械所金屬材料組、化工所高分子組、電機所電子材料組以及其他相關師資與設備,於1982年成立材料工程學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則成立於1987年,後來為兼顧材料基礎科學的研究領域而改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二十幾年來,校友分佈世界各地,其中不乏蜚聲國際者,近年,因應教育部及業界的要求,並深固材料科學的基礎教育以提供更完整的教育體制及因應國內科技人才的短缺,遂於2001年增設大學部,統稱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本系研究領域分有五組:金屬、高分子、陶瓷、電子材料及製程組,研究主題則著重於超高強度金屬、儲氫合金、前瞻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應用、精密陶瓷製程、半導體材料與製程技術、光電材料與元件技術、光學薄膜與磁性材料、太陽能電池、先進儲存技術、固態薄膜電池及生醫材料等。本系在2008年大學招生考試分發第二類組排名第3;在研究成果方面,2007年發表SCI期刊論文已達一百四十餘篇及技術專利5件,而本系迄今已有5人次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並有多位教授獲得侯金堆傑出榮譽獎及中山學術著作獎等重要獎項。

(三)專任師資表

職稱 姓名 學 歷 專 長
教授
兼系主任
楊哲人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 超強鋼奈米結構分析、光電半導體奈米結構分析、晶體結構學、晶體缺陷與差排理論、材料電子顯微鏡學
教授 陳 鈞 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博士 銲接冶金、X光繞射學、雷射金屬加工
教授 邱文英 台灣大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研究 聚合反應動力、高分子摻合物
教授 吳錫侃 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 尖端智慧材料、記憶合金、金屬薄膜、材料機械性能及顯微結構
教授 李源弘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 精密陶瓷製程、石墨高溫特性、陶瓷物理化學、電子離子陶瓷應用
教授 莊東漢 德國斯圖佳特大學博士 電子構裝、特殊材料接合、金屬成形
教授 郭博成 成功大學博士 記錄媒體、磁性材料、電子陶瓷、粉末冶金
教授 連雙喜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博士 合金設計、高溫熔煉精煉、高溫合金、熱力學、材料計算模擬、生醫合金
教授 黃坤祥 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博士 粉末冶金、燒結理論
教授 廖文彬 美國猶他大學博士 高分子結構及物性、聚摻合物、高分子運動、結構模擬
教授 林金福 美國紐約科技大學博士 光電高分子、奈米複合材料、高分子物性及高分子化學
教授 韋文誠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博士 陶瓷製程、結構陶瓷、陶瓷結構分析
教授 段維新 英國里茲大學博士 陶瓷材料工程、陶瓷複合材料
教授 林唯芳 美國麻州大學博士 光電高分子材料及電子陶瓷材料、奈米材料、薄膜製造、大陽能電池
教授
(合聘)
陳正弦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 龐磁阻相關物理、電子繞射及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學、電子能量損失譜學、低維系統物性研究
教授 林新智 台灣大學材料博士、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 形狀記憶、儲氫、鎂合金、合金鋼;氫能燃料電池、全固態薄膜電池
教授 高振宏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 微電子材料、微電子封裝、光電封裝、微機電封裝、覆晶封裝及可靠度分析、固態熱力學與固態反應
教授 林招松 美國西北大學博士 輕金屬表面處理、保護鍍層、材料表界面分析
教授 薛人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硬銲製程、ABAQUS應力模擬、金屬材料
副教授 陳俊維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 碳奈米材料、一維奈米材料,光電子動力學,有機無機混成太陽能電池,分子模擬
副教授 陳學禮 台灣大學博士 光電材料、奈米級半導體製程技術、光學薄膜,積體光學材料與元件
副教授 謝宗霖 英國劍橋博士 鐵電陶瓷材料、智慧材料與結構、材料機械性能、鐵電致動器與感測器、材料選擇
副教授 陳敏璋 台灣大學博士 半導體電子與光電材料、奈米材料技術
助理教授 蔡豐羽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博士 OLED、軟性電子材料及製程、半導體製程技術、光電元件封裝技術、高分子及金屬 / 陶瓷薄膜氣相沉積
助理教授 趙基揚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 光電軟性材料、高分子光子晶體、燃料電池與生醫應用
助理教授 郭錦龍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 分子模擬及計算材料科學
助理教授 薛景中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博士 奈米科技、奈米結構、孔洞材料、奈米線圈、結構性複合物、功能性材料
名譽教授 黃振賢 台灣大學學士、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 機械材料、輝面熱處理
名譽教授 張順太 美國康州大學博士 物理冶金、金屬凝固學、實驗微觀力學
名譽教授 顧鈞豪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 材料熱力學、材料動力學、高溫合金、金屬合金、高溫表面處理、熵合金
名譽教授 王文雄 台灣大學碩士、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 合金的機械性質及顯微組織






2. 課程規劃

本系所招收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目前(96學年度)學生人數為學士班202人,碩士班133人及博士班103人。

大學部學生最低畢業學分總數為135學分,其中90學分為必修(共同必修12學分、系定必修78學分,通識18學分及選修27學分)。選修27學分,至少必修讀本系開授之選修科目18學分。體育必修4學分,服務課程必修三學期(0學分),但不計入畢業總學分內。

研究所碩士班學生最低畢業修業學分為27學分(不包括碩士論文6學分),其中專題討論3學分為必修,其它24學分為選修。並訂定三組核心課程:(1)材料熱力學或材料動力學、(2)相變態學或材料機械性能、(3)電子顯微鏡學或X光繞射學,至少選修二科以上,並撰寫碩士論文一篇,通過論文口試後授予碩士學位。博士班學生最低畢業修業學分為24學分(不含專題討論、博士論文、外國語其它非理工課程),並發表至少二篇SCI期刊論文,並撰寫博士論文一篇,通過論文口試後授予博士學位。

必修課程

大學一年級
課程名稱
微積分
普通物理學
普通物理實驗
普通化學
普通化學實驗
材料科學導論
計算機概論
工程圖學
大學二年級
課程名稱
工程數學
材料力學
物理冶金
陶瓷材料科學
材料熱力學
大學三年級
課程名稱
電子學
材料製程
高分子材料概論
材料分析
繞設原理
電子材料概論
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一
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二
大學四年級
課程名稱
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三

專業課程

大學部
課程名稱
有機化學材料
合成有機化學
材料輸送現象
電磁學
物理化學
量子物理
智慧型材料微結構分析
高性能合金材料
金屬材料
材料破壞學
鐵電壓電陶瓷與元件
工程統計學
應用光學
平面顯示器-原理與材料
量子化學材料
智慧型材料與結構模擬
能源材料
研究所
課程名稱
氟化學與氟化學材料
奈米材料學
X光繞射學
光電材料
半導體元件物理
計算材料學
材料機械性能
電子顯微鏡學
高分子性質概論
材料熱力學
電子構裝製程
晶體結構學
粉末冶金學
固態物理
電子離子材料電化學
陶瓷之電子顯微鏡實驗
陶瓷熱製程
奈米電子與光電材料物理
精準性高分子合成
材料輸送現象
智慧型材料微結構分析
生醫工程與材料設計
高分子物理化學
差排理論與材料介面
高分子合成
材料動力學
材料破壞學
相變態學
燒結理論
機能性陶瓷材料概論
液態合金製程
精密陶瓷膠粒製程
陶瓷複合材料
電子陶瓷材料
智慧陶瓷材料
半導體製程技術
工程統計學
量子化學材料
智慧型材料結構模擬
能源材料



*部份專業選修與研究所同開,修課成績優異者(達全班人數前三分之一者並經授課教授簽章證明)可抵免研究所學分,至多六學分。





3. 研究領域

本系所的研究計畫主要來自國科會、教育部、中研院、中科院及其他重要民間企業的委託。發表論文的質與量更居於全國領導地位。此外,更常與國外學術機構舉辦大型學術會議,以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研究方向分為金屬材料、 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電子材料 、製程五組,各組簡介如下:


金屬材料組

培養具備優秀的金屬工程與金屬科學知識之人才為目標。期望經由顯微組織的觀點來了解金屬結構與製程的關係,以及使用期間可能發生的結構變化,從而改進材料的特性、進而發展新的材料。近年來金屬材料之研發已由傳統材料轉化為先進材料,以因應世界性之能源問題,超高強度金屬與功能性金屬乃為重要課題。


高分子材料組

以培養高分子材料研究人才為目的。訓練學生以應用的觀點研究開發前瞻高分子材料,探討分子設計,合成方法,加工性質,物理結構,材料性質與工業上應用之關連性。目前研究重點為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包括電子、光電、生醫等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奈米複合材料、耐燃性材料)。


陶瓷材料組

培養優秀之精密陶瓷研究人力,訓練其在材料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使其深入了解精密陶瓷製程、微結構分析與性質測試之原理及實務,使其深入了解「精密陶瓷製程」、「結構陶瓷」、「生醫陶瓷」、「能源材料」之研究。


電子材料組

以培養具備前瞻性電子、光電及磁性材料知識之研究人才為目的,研究重點包含先進半導體材料與製程技術、光電材料與元件技術、先進電子構裝技術、光學薄膜材料與製程、先進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元件製程技術、先進儲存技術、照明及顯示材料與元件製程技術等。


製程組

研究重點為雷射銲接與金屬加工、粉末冶金與燒結技術、合金設計與高溫熔煉、高性能合金材料、表面改質、薄膜鍍層及全固態薄膜電池等前瞻材料與製程技術之開發研究。





4. 貴重儀器設備

1. 場發射槍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FEG-STEM (型號:FEI TECNAI F30 S-TWIN):

加速電壓300kV場發射槍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附加能量散佈分析儀(EDS),高角度環狀暗視野 (HAADF)偵測器及能量損失能譜儀(EELS):可達原子級影像分析,可進行奈米級的影像分析,奈米束繞射分析,高解析原子成像分析,線掃描元素分析,面掃描元素分析。


2.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 (型號:FEI TECNAI G2 20 S-TWIN):

加速電壓200kV六硼化鑭穿透式電子顯微鏡附加能量散佈分析儀(EDS):可進行奈米與微米級結構分析,微束繞射分析,高解析原子成像分析,成份元素分析。


3. 高功率 (18kW) X光繞射分析儀High Power (18kW) X-ray diffractometer(型號:Rigaku TTRAXⅢ):

可利用X-Ray 繞射進行相鑑定,晶體尺寸分析,結晶度分析,定量分析,低角度薄膜掃描,殘留應力分析,反射性分析,倒晶格面掃描分析,平面分析。


4. 電子探測微分析儀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型號:JEOL JXA-8200):

利用二次電子與背向散射電子進行微結構研究,元素的定性及定量與半定量之分析,線掃描、面掃描分析。


5. 場發射掃瞄式電子顯微鏡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型號:LEO 1530):

利用二次電子與背向散射電子進行微結構研究,元素的定性及定量與半定量之分析,線掃描、面掃描分析,方位分析。





5. 展望

材料科學與工程兼顧理論與應用,橫跨工程與科學,具有跨領域的整合性,在高科技產業中扮演關鍵的地位,舉凡電子、資訊、通訊、航太、機械及光電產業的基礎研發皆與材料科技有關。尤以今日高科技技術之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唯有突破材料本質的限制才可能躍進更新的領域。因此材料科學將引領未來科技的主流。目前正熱門的議題:能源材料,亦與材料息息相關,包括燃料電池、儲氫能源、太陽能電池等研發,在國內外產學界皆投入大量資源積極進行開發中。材料科技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未來高科技產業的進展,欲強化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視野與競爭能力,材料本質的研究與材料科技人材的培養都將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材料科學橫跨物理、化學、機械、電子等學門,深入地探討材料內部微結構對其機械性質、磁能性質、光學性質、電學性質及熱學性質等的影響及其相互關係;而材料工程則著重於材料之選擇、應用及開發。在材料科技中,科學與工程相互地結合,運用科學發展的理論進行材料製程的改進、加工及處理,以開發新材料、改進舊材料並解決各式材料的製造及運用上的問題。

當今許多技術發展的瓶頸,往往都是材料問題,認識材料乃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然而世界性的能源問題已讓我們面臨最嚴峻的挑戰,如何研發各種節省能源的先進材料是當前重要課題。在此關鍵時刻,您的加入台大材料系,將是發展抱負的最佳選擇。






材料學會網址 版權所有 c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製作 by 台灣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