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總研開發出耐熱超過1000℃的金屬薄膜

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開發出可耐熱攝氏1000千度以上高溫之金屬薄膜製造技術。

以往的薄膜只要超過攝氏1000度就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或氮氣進行化學反應,因此存在著會自貼附的基板上剝離的問題。新開發的製造方法則是在耐熱材料氧化鋯基板上製作厚度約100奈米的釕(ruthenium)薄膜,然後於釕.........

詳見全文...

 

可在黑暗中發光的鋁合金

日本大學開發出可蓄積光線,在黑暗中發光之鋁合金,利用比例1:1的鋁鍶氧化物與一般的鋁,先在球磨機中攪拌5分鐘,再以放電電漿燒結法,以600℃燒結30分鐘完成,試作品為直徑2cm,厚度 5mm,呈硬幣狀,照射1~10分鐘的紫外線後可產生0.05cd/m2的亮度,實際發光時間仍在分析中,但以目視確認可發光.........

詳見全文...

 

石墨烯角落碳原子的電子狀態有助於新興裝置之研究

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針對奈米碳管材料石墨烯的碳原子一個個進行觀察,確認石墨烯角落碳原子的電子狀態與一般的電子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研究團隊應用科學振興機構(JST)計畫中所開發的全新電子顯微鏡,成功地將電子能量分光損失敏感度提高至原先十倍左右之水準。石墨烯應用於電子裝置時,其角落之碳原子.........

詳見全文...

 

可將光源與熱源都轉換成能源之混合型發電元件

日本富士通研究所發表一款混合型發電元件,可自光源或熱源中產生電力,採用高分子「P3HT」作為p型半導體,Fullerene的誘導體「PCBM」作為n型半導體,只要切換兩種半導體的接續即可選擇熱電變換或是光電變換,其熱電性能為52℃溫度差時 16pW,大約與現有的熱電變換材料相同,光電變換功能中的變換效率.........

詳見全文...

 

愛媛大學開發出不需使用稀土元素之螢光材料

日本愛媛大學開發出可代替稀土類元素之材料。稀土類元素是螢光燈、液晶電視背光源使用之螢光材料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新材料為具有多孔質構造的人工沸石(zeolite)與銀離子結合而成之物質,具有螢光體之性質。由於稀土類元素始終有供給不穩定、價格昂貴等疑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家電龍頭業者等機構便.........

詳見全文...

 

產總研開發出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電極用的新材料

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開發出可取代稀有金屬的白金、作為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電極用的新材料,其光電變換效率和白金幾乎同等,既能節省資源又能降低成本。

新材料由多層奈米碳管、離子液體及導電性高分子所組成,其為奈米管外側附著著被稱為Imidazole系離子液體的分子,更外側則包覆著導電性.........

詳見全文...

 

極端環境中也能保持彈力之橡膠狀奈米材料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本月在美國「Science」雜誌發表一新奈米材料,以Carbon Nano Tube(CNT)為材料,將許多直徑5nm、長度5mm之CNT編成毛球狀的構造,能發揮如橡膠般的粘彈性,並能以Super Growth法大量製作。

一般橡膠在低溫時會變硬,高溫時則會分解,即便是高性能Silicon橡膠能承受的溫度.........

詳見全文...

 

應用金屬錯體材料將二氧化碳變換成燃料

有著直徑數奈米孔洞的多孔性「金屬錯體」材料近來備受矚目,日本京都大學北川教授成功以有機物製出多孔性金屬錯體,目前致力於研究二氧化碳的儲藏與分離,並將甲醇變換成有用物質,若能將觸媒混入金屬錯體之中,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有用物質的話,則將空氣與水中含有的氮、氧及氫轉換成燃料或化成品則不再.........

詳見全文...

 

京都大學等開發出可吸附氫氣的奈米合金

京都大學北川宏教授與九州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可吸收儲存氫氣的奈米尺寸之合金。鈀(palladium)金屬可用於氫氣吸附材料,而研究團隊藉由將銠(rhodium)原子和銀原子仔細混合,製作出用量僅為鈀金屬一半、可吸附氫氣的合金。應用新開發之技術並不需使用到屬於稀有金屬的鈀,因此可避免資源消耗的.........

詳見全文...

 

製作速度快100倍之超導薄膜新技術

日本芝浦工業大學與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共同開發出快速製作零電阻之超導薄膜技術,製作速度最多比以往快100倍。

研究團隊採用在絕對溫度39度時零電阻之MgB2, 將此材料浸在絕對溫度20度之液態氫中,並將直徑1µm大小的超導材料微粒子以氣體分散成浮游粉塵後吹附在鋁基板上,半小時內即可.........

詳見全文...

 

機能性透明導電奈米塗佈材料

大日本塗料公司結合兩種無機材料,研發出機能性透明導電奈米塗佈材料。新材料係結合具有導電性的摻銻二氧化錫(Antimony Doped Tin Oxide;ATO),以及具備高折射率的二氧化鋯(ZrO2),將兩種材料於溶劑中均一分散就可製作完成。將製作完成的新材料塗佈於PET膜,證實具備極佳的透明性、耐擦傷性及高硬.........

詳見全文...

 

可高效率將金屬與樹脂分離的新技術

日本工學院大學的研發團隊,研發出由金屬電鍍加工的樹脂產品中,高效率取出金屬的回收技術。新技術係使用高頻誘導加熱的手法,可在短時間內高速加熱使金屬與樹脂間產生剝離。新技術適用於金屬製薄膜與小型金屬零件等的分離,也因此建立了由使用完畢的電子零件中,回收稀土元素金屬之手法。.........

詳見全文...

 

物質材料研究機構成功開發出世界最小的強介電體

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機構於2010年10/26公開發表,其將厚度為分子等級的氧化物奈米薄片(nano sheet)交互重疊,成功開發出世界最小的強介電體。新技術在成為強介電體奈米材料設計應用研究方針的同時,對於使用以低電壓便可運作之強介電體奈米薄膜製成的低耗電記憶體、IC晶片卡之開發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詳見全文...

 

可吸收二氧化碳的低成本新材料

京都大學的研發團隊與Kuraray公司合作,研發出可以低成本製造的二氧化碳吸收材料。新材料係藉由可隨壓力升降而伸縮的多孔質材料,可於室溫下吸附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以往的材料必需在極低的溫度下才能進行二氧化碳吸附。將所吸附的二氧化碳取出手法也相當簡單,還可應用在甲烷發酵時去除二氧化碳的.........

詳見全文...

 

可使染敏太陽電池轉換效率提高至10.4%的新技術

大阪氣體公司藉由於染敏太陽電池負極添加微量二氧化鈦奈米碳管,研發出可將電池轉換效率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10.4%的新技術。染敏太陽電池在陰天及斜面照光的條件下,容易使轉換效率降低,該研發團隊今後將持續研發可提高轉換效率的技術,並找尋可協助量產化生產的合作企業。目前預計使用在住宅車庫的.........

詳見全文...

 

鋰電池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

2011 AVS International Plasma Workshop-- on Process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IEEE 2011 International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Conference/2011 Materials for Advanced Metallization Conference

2011 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研討會

「東南亞鋼鐵學會(SEAISI)」年會暨技術研討會

2011中華民國系統科學與工程研討會(6/17-18)

2011創新發明(CICI’11)

IUMRS-ICA 2011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Asia

中國文化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一)歷史沿革與發展

本校創辦人張其昀先生在民國51年草創中國文化學院之際,秉持著「發揚中華固有工藝」之宗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目的,特別設立實業計畫研究所之工學學門,為工學部成立之始,即是本校工學院之前身。民國69年6月,中國文化學院改制為中國文化大學,同年12月工學部經教育部核准改名為工學院。目前工學院座落於本校大義館,為華岡校區的中心位置。本院設有五學系(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紡織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二研究所(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奈米材料碩士班、機械工程學系數位機電碩士班)。近年來,經過多次的調整與改善,本院已致力發展特色領域,並落實教育目標,以提升整體工學院之形象,希望能超越同質大學,建立起良好的聲譽。

本系前身為造紙及陶業專修科,成立於民國54年;民國56年正式成立化學工程學系,民國72年設立造紙印刷研究所,民國87年,造紙印刷研究所更名為材料科學與製造研究所,民國92年材料科學與製造研究所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奈米科技研究所,民國98年系更名為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所更名為奈米材料研究,並且系所合併為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暨奈米材料碩士班,現約有460位大學部學生,54位碩士班學生,並已於民國97學年度通過「中華工程教育學會認證委員會IEET」之認證。

本系設有大學部和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主要在學校全人教育架構下,培育理論與實務兼備的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專業人才。本系之教育理念在於強化學生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之基礎學理與實務,並具有敬業樂群、工程倫理之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專業人才,以服務產業界,貢獻社會及國家,並且鼓勵多元發展,善用本校多元學系的特點,修習輔系雙學位,培養學生跨領域整合之才能。奈米材料研究所碩士班以化材系為主體,強調以化工技術與奈米材料培育前瞻、專業的材料科技人才,一起投入材料科技之研究及應用工作,發展特色為奈米材料科技、化工材料科技及紡織纖維材料科技等,以跨領域學程培養尖端材料科技之專業進階人才。

而在碩士班部分,為了因應台灣工業發展趨勢,86學年度由當時甫任院長的李豐明博士向教育部提出將「造紙印刷研究所造紙組」改名為「材料科學與製造研究所」之申請,並於86學年度第二學期獲得教育部的核准,並於87學年度開始招生,每屆25名碩士班研究生,為全國大學中第一個兼具材料科學與製造工程兩大領域的研究所。近年來台灣的製造工業已經逐漸被大陸及東兩亞國家所取代,所以該所成立後的教學及研究重點便以材料科學之觀點來改進產品的製程與製造技術,以培養具備材料知識的製造人才。該研究所主要研究的方向著重於材料科學與電子材料兩方面,重點包括電子材料連接電性之研究、薄膜技術、積體電路設計、半導體製程開發、光電材料研究、纖維、紙漿科技、複合材料疲勞強度及力學分析等。而以上所有項目皆朝向整合性及連續性深入研究與分析,並且善用本工學院歷年來在造紙、纖維、紡織、陶瓷方面的人力與資源,將其逐步導向新興的電子材料、精密材料和奈米材料等之尖端科技。

為了因應時代的變化,本所於91學年度申請更名,並於92學年度得到教育部通過正式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奈米科技研究所」。至98學年度,為配合學校的系所合一政策,與改名為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原化學工程學系)合併,並更名為奈米材料碩士班。目前本所碩士班研究生的在學總人數共有五十多位,每位老師對於其專長的專業知識皆具有多年的學術研究及豐富的實務經驗,使本所研究生能在優秀的學習環境中穩健成長。而在師資方面,經過合併之後,本所師資大幅增加,每位老師對於其專長皆具有專業知識及多年的研究、豐富的經驗,使得本所研究生擁有最好的學習環境;除了本所的專任教師之外,本所聘任校內外學有專精的教授來所授課,豐富課程內容,也讓本所研究生有較多的課程選擇,以配合其論文研究及其未來的生涯規劃。除此之外,本所的教育宗旨除了希望學生在理論分析及研究之外,也能夠對實際產業狀況及工業動態,能有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對於研究生本身研究報告、論文撰寫等發表能力,也必須加強訓練,因此在該所課程中則有一門必修且內容豐富的專題研討與實作。而在專題研究方面,每週該所均會邀請工業界具經驗的主管或是學術界資深的教授前來,對該所研究生作一系列的專題演講討論。




(二)師資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5位(教授5位、副教授5位、助理教授4位、講師1位)、行政助教2位、實驗助教1位。專任老師皆具有國內外知名大學資訊相關研究所博士學位並具備本系課程所需專長,且具豐富實務經驗。並有10名具豐富業界實務經驗之兼任教師,提供學生堅強的師資陣容,以確保本系學生受到良好的授教權利。

表一 中國文化大學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專任師資表

姓名 職稱 學 歷 專 長
施漢章 講座教授 德國土賓根大學物理化學博士 材料科學、電子材料、電漿製程、界面電化學、材料腐蝕與防蝕、奈米/超微粒材料
陳景祥 教授兼主任 清華大學化工博士 高分子複合材料、高分子加工、奈米複合材料
曾梨子 教授 中央大學化工博士 高分子材料、化工熱力學
張玲玲 教授 台灣大學化工博士 生化工程、細胞生理、電腦模擬
曹春暉 教授兼所長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 金屬材料、結構分析、X光繞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材料加工
周賢民 副教授 美國德州拉瑪大學化工博士 程序設計、電化學工程、能源工程、工業化學、石油化學工業
李璜桂 副教授 日本九州大學農學博士 木材工業化學、高分子材料、能源科技、儀器分析
陳文智 副教授 台灣大學化工博士 程序控制、程序最適化
張慎餘 副教授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資博士 工程設計法、造紙化學與科技
王子奇 副教授 台灣大學化工博士 程序控制、實驗設計、工程統計、程序最適化
雷健明 助理教授 清華大學物理學博士 超導及磁性物理、凝態物理、微波工程及天線設計、高頻通訊材料、奈米磁性材料陶瓷材料
何筱琳 助理教授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化工生物研究所博士 生物資訊、分子結構分析
吳誌明 助理教授 台灣科技大學化工博士 基因工程、生化工程、生物技術
林仁斌 助理教授 台灣大學化工博士 反應工程與觸媒、化工材料科技、電化學工程
陳威宇 講師 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學碩士 程序系統工程、資訊安全、網路管理




(三)課程規劃、教學與輔導

本系的教育目標為:

  1. 培養學生具備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基礎學理及相關知識
  2. 訓練學生實作、分析及表達成果之能力
  3. 培育學生認知工程倫理和團隊精神

以此三個教育目標之基礎下來達成學生畢業後能夠有下列六大核心能力,包括:

  1. 具有應用數學、科學及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知識之能力
  2. 具有資料搜集與實驗記錄,並予以陳述、分析及解釋之能力
  3. 具有將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問題模式化及運用系統方法加以設計及整合之能力
  4. 具有表達成果及持續學習之能力
  5. 具有工程倫理責任感與溝通協調之能力
  6. 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及宏觀視野之能力

在此教育目標下,本系辦學特色承於校訓「質樸堅毅」的教育理念與院訓「創新、實踐、堅毅、人本」的精神,本系首重學生在基礎科學的扎根,以建立學生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基本概念與技術原理,讓學生明瞭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應用領域基本知識與熟悉產業發展方向,進而以專題研究與實作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作為驗證理論的訓練以作為達到「學以致用」之教學目標;建立進入職場的能力使學生能終身學習以面對未來的挑戰,以達培養「五育並重」、具理論與實務結合之工程人才的教育目標。

本系學術發展與教學研究主軸除了基礎學科之理論教學,如微積分、工程數學、質能均衡、輸送現象與單元操作、物理化學、熱力學、化工動力學、材料科學、物理化學、高分子材料、物理冶金等外,並且規劃了三大教學研究課程領域,包括程序工程領域以培養化工產業製造所需最適化設計、自動控制之設計與操作專業人才;材料工程領域以培養高分子材料與奈米材料相關應用產業之相關製造與研發基礎之專業人才;另生化工程領域以培養生物科技製造與研發之基礎專業人才。

在產學合作及社會服務方面,本系與業界交流頻繁,有多位老師在業界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也有一些研究計畫與業界合作。本系教師除致力教學工作外,也積極爭取研發經費以獲得產、官上之研究計畫。本系教師除國科會計畫補助外,並致力於爭取產學合作計畫,並且有逐年成長之趨勢。在社會服務方面,本系專任教師除教學研究外,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等工作,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審查委員、SCI與EI期刊審查委員、碩博士學位考試口試委員、專利審查委員、財團法人機構理監事、考試院高等考試命題兼閱卷委員、學術演講主講人、公家機構計畫審查委員、公司顧問等。




(四)研究發展

本系所現有專屬實習實驗室12間與專題研究室2間,專屬實習實驗室包括單元操作實驗室、化工基礎實驗室、儀器分析實驗室、化工實驗室、系統程序工程實驗室、高分子實驗室、生物工程實驗室、電子陶瓷實驗室、金相實驗室、電化學實驗室、材料熱分析儀實驗室與尖端材料實驗室等,提供學生精良與豐富的儀器設備,以強化本系教學與研究能量。

在設備方面,這些年來也已陸續建立基礎的材料製程及分析設備,可以讓研究生在校內完成大部份的研究工作,各相貴重儀器如表二所列,購置這些儀器的目的均在增加本所的研究能力。本所亦會繼續添購材料相關的研究設備,進一步提升本所的研發能量。本所為了提昇研究生的研究水準,議定從95學年度之後入學之新生,均須於畢業前於國內外學術期刊或學術研討會議至少發表一篇論文,才能畢業。除了升學及服兵役者,本所畢業生幾乎都任職在光電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同時也顯示,本所畢業生的就業前景良好,亦獲得知名企業的青睞,也證明本所的辦學目標及教育目標正確,為我國培養優秀的材料工程師。近幾年選擇升學的本所畢業生,也都能考上一流國立大學博士班;自民國94年起,本所每年均有研究生錄取台大、清大、成大及中央大學的博士班,這使得本所成為國內優秀博士生等研究人才的培育搖籃。


材料學會網址 版權所有 c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製作 by 台灣科技大學